
企業永續靠「圈粉」!超萌的純真飲料 讓員工都全心投入共益供應鏈
任何一家飲料公司都可以賣果汁,但他們就是賣的有趣獨特!由三個牛津大學朋友於1998 年倫敦創立的英國B型企業 - 純真飲料(Innocent Drinks),創立22年來,始終沒有偏離想做的事 - 製作健康又美味的產品,是他們和員工想買來喝,也想要買給自己的父母或小孩喝的飲料。

超過150家企業帶著10萬名員工一起 超前綠行動
正如全球知名的戶外運動品牌Patagonia的創辦人伊方.修納說的「在死掉的星球上,沒有生意可做」。同樣地因新冠病毒疫情,封城救人命失經濟的情況,更讓許多國家及人民都像是活在這句話當中。眾多科學論述也強調是暖化,讓原本在動物上的病毒,會轉移陣地與人類的距離變近了。該如何行呢?

衛報為什麼成為B 型企業? 客戶影響力讓他們「不再只談論,而是行動」!
英國《衛報》媒體集團身為全球媒體龍頭,擁有絕佳的發聲平台,與不可小覷的客戶影響力。身為讀者的我們對新聞媒體的期待就彷彿一個強而有力的篩子,可以啟發並餵養我們如何看待這個世界並行動。即便在數位時代的今天,或許更多來自過去風浪的累積經驗及客觀中立觀點的能力,使200歲的衛報能深深貼近讀者的需求及發揮與時俱進的影響力。

AI保險公司Lemonade的社會回饋計畫 如何讓詐保跟詐騙慈善機構劃上等號?
2017年夏天一名20多歲的洛杉磯男子描述了他的相機和其他電子設備被盜的,並將影片交給了他的保險公司「檸檬汁」(Lemonade),在兩天內就獲得了677美金的索賠額。 三個月後,這人穿著牛仔褲和T恤用了不同的姓名電郵和電話號碼,要求賠償被盜的5,000美元相機。 但這次「檸檬汁」AI運算卻標記為可疑。第三次此人嘗試,再次被AI挫敗。

台灣加入超過500家B型企業承諾2030年達到淨零排放 領先巴黎氣候協定20年 為全球最大的共同企業氣候行動
【2019年12月12日,台北訊】隨著聯合國第25次締約方大會(COP 25)於西班牙馬德里舉辦,全球有超過500家B型企業公開承諾到2030年實現淨零排放(Net Zero),加速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將溫度增幅控制在1.5度C內的行動,要比巴黎氣候協定(Paris Agreement)設定2050年目標更提前20年。

天然的尚好 – 再生能源賦予員工價值、造福社區,更實踐創新企業永續轉型
自2010年以來太陽能設備價格下降了75%,加上美國聯邦政府的激勵措施包括30%的稅收抵免和加速的折舊,太陽能產業已在市場上呈現爆炸式增長。據REN21研究機構公布全球的太陽光電發電占55% (達100GW,成長率25%),而台灣的再生能源政策也鼓勵一般民眾在自家的屋頂裝設太陽能板,並將所生產的電以再生能源電能躉購費率賣回台電獲電費補助。在此發展下,從事於再生能源產業除投身於對環境保護外,他們如何實踐三重基線(人、環境、獲利),全面走在永續營運的路上。

「有家」的可負擔住宅讓安居變簡單了
「以房接房、以地接地,以致不留餘地」是 2500 年前紀載在舊約聖經中以賽亞先知責備當時富人貪心的程度,也不遑多讓地今日反映在全球的貧富差距問題上,最直接動搖的是安居的基本人權被以追求經濟發展繁榮都市之名忽略了。當一棟棟的高樓興起時,卻也付出了相當高的社會成本。

老屋新生、利他房仲讓安居樂業變簡單了 (下)
當談到如何解決全球性問題時,大多數人都不會認為一家房地產公司能有什麼貢獻,但這家所推出的案子卻從一開始就把房地產當作是經濟發展與復興城市的好工具,幫助許多中小企業增長並社區發展。

手機與公平的距離 荷蘭B型企業 Fairphone 透明的永續商業模式翻轉產業
airphone自2013年於荷蘭阿姆斯特丹成立以來,打著公平手機的旗號,以推動延長產品使用壽命、使用公平交易原料、提供優良的工作環境,與可重複使用與回收的電子廢物等訴求備受各界矚目。該公司的前身是在2010年,有一群為了不公義的衝突礦產(conflict minerals)被應用於電子產業發聲的青年,試圖讓全世界了解經常應用於電子產品的金屬,像是金、鉭、鎢、錫等超過30種金屬,很多來自於非洲武裝游擊隊,透過殘暴的方式牟取暴利。他們希望可以透過成立這家社會企業,以更公平與永續的方式生產電子產品、改變電子產業供應鏈,並期許有更多不同的電子公司加入他們的行列。時至今日,他們已經在歐洲賣出超過十萬支Fairphone手機,2018上半年也賣出一萬四千隻手機。同時,以回收銷售總量22%的手機為目標的Fairphone,在營運第一年已達成5%;致力於回收非洲舊手機的他們,也已累積約十噸重的成果。

半數員工是更生人 留任率達96% 更創造年平均營收118億新台幣的這家企業怎麼辦到的?
客戶是全球知名汽車大廠如Audi, BMW, Benz的美國B型企業晉升工程(Cascade Engineering) ,看起來雖像一般傳統的零件製造供應商,但他們營運可一點也不傳統;創辦人凱勒(Fred Keller)在康乃爾大學主修材料工程,1973年創立從六個人開始的公司,到現今交棒後已在美國和歐洲共有超過1,900名員工、創造近三年年平均營業額近3.76億美金(約118億新台幣)的中小企業。更令人吃驚的,有一半以上的員工都是更生人,晉升工程說他們只是「回歸的公民」(Returning Citizens),更有「福利到生涯」(Welfare to Career)計畫讓原本只能領社會福利的單親家庭到有完整的職業生涯並養大三個小孩,究竟他們怎麼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