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然的尚好 – 再生能源賦予員工價值、造福社區,更實踐創新企業永續轉型
自2010年以來太陽能設備價格下降了75%,加上美國聯邦政府的激勵措施包括30%的稅收抵免和加速的折舊,太陽能產業已在市場上呈現爆炸式增長。據REN21研究機構公布全球的太陽光電發電占55% (達100GW,成長率25%),而台灣的再生能源政策也鼓勵一般民眾在自家的屋頂裝設太陽能板,並將所生產的電以再生能源電能躉購費率賣回台電獲電費補助。在此發展下,從事於再生能源產業除投身於對環境保護外,他們如何實踐三重基線(人、環境、獲利),全面走在永續營運的路上。

手機與公平的距離 荷蘭B型企業 Fairphone 透明的永續商業模式翻轉產業
airphone自2013年於荷蘭阿姆斯特丹成立以來,打著公平手機的旗號,以推動延長產品使用壽命、使用公平交易原料、提供優良的工作環境,與可重複使用與回收的電子廢物等訴求備受各界矚目。該公司的前身是在2010年,有一群為了不公義的衝突礦產(conflict minerals)被應用於電子產業發聲的青年,試圖讓全世界了解經常應用於電子產品的金屬,像是金、鉭、鎢、錫等超過30種金屬,很多來自於非洲武裝游擊隊,透過殘暴的方式牟取暴利。他們希望可以透過成立這家社會企業,以更公平與永續的方式生產電子產品、改變電子產業供應鏈,並期許有更多不同的電子公司加入他們的行列。時至今日,他們已經在歐洲賣出超過十萬支Fairphone手機,2018上半年也賣出一萬四千隻手機。同時,以回收銷售總量22%的手機為目標的Fairphone,在營運第一年已達成5%;致力於回收非洲舊手機的他們,也已累積約十噸重的成果。

負責任的導遊 – 無畏旅遊 (Intrepid Travel) 幫助旅客花好錢 直接讓當地的環境及社區受惠
常說人生就像一場旅程,過程中有高有低,沿路的風土人情及學習歷練才是重點。自1988年創立以來,澳洲的B型企業「無畏旅遊」(Intrepid Travel) 不僅引導遊客騎自行車穿越印度的拉賈斯坦邦(Rajasthan),沿著印加古道(Inca Trail)徒步旅行,跋涉澳洲內陸(Outback);自身更經歷改變,找回創立初衷,並持續走在永續獲利的路上。

【B型企業活動精彩回顧】循環經濟與永續經營:誰說法律事務所是黑白的
7月31日仲夏晚間不到7點半,Impact Hub(社會影響力製造所)內的椅子已幾乎坐滿。這是CircuPlus循環經濟的系列性沙龍的第七場,邀請到的分享者是博仲法律事務所(Winkler Partners)的協調合夥人譚璧德(Peter Dernbach)律師。Peter是個以愛台灣出名、能說一口流利華文的美國籍律師,他穿著輕鬆、頭髮整齊,給人親切又蘊含著自信的第一印象。

給你好喝的精釀啤酒,讓你幫助一百萬人喝好水
炎熱的夏天,三兩好友聚集開個啤酒趴,或到精釀啤酒餐廳去小酌,天南地北的聊聊,無論是吐苦水或只是靜靜的喝著,滋味各有不同。但這卻有一家B型企業,啤酒品牌「好釀酒人(Brewgooder)」來自威士忌的家鄉蘇格蘭,他們可不只是想與消費者討論苦味、香氣,而是想說 - 「我們給你好喝的啤酒,你就可以幫助水資源貧乏的一百萬人得到潔淨的水」!

這啤酒有濃濃的人與環境味!
據《大西洋》月刊 (The Atlantic)的報導,直到2012年,全球啤酒產量都控制在幾家大廠,但在過去的十年中,發生了奇怪但非凡的事;啤酒廠的數量增加了六倍,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2018年美國有近7萬名啤酒廠的員工,這數字幾乎是10年前的三倍;平均啤酒售價上漲了近50%,消費者為更優質的產品付出代價。而2007年至2016年間,安海斯布希(Anheuser-Busch)、海尼根(Heineken)等主流市場啤酒商的總出貨量卻下降了14%。照理說技術升級應使現代工業更有效率,但啤酒廠卻需要「更多的人」來生產「更少」的啤酒,這有可能嗎?那麼新增的人力都去了何處呢?美國釀酒貿易商協會(Brewers Association)的首席經濟學家巴特沃森(Bart Watson)給了一個不錯的答案,他說:「我們已看到了精釀啤酒興起的三個主要因素,更豐富的風味,更棒的配方及強烈支持當地企業的消費者行動。」

蓋亞草藥(Gaia Herbs) 讓土親人更親
台灣農村缺工的景況不是一天兩天了,面對平均年齡62歲的農民,農村人口凋零,有沒有更好的辦法把人找回來呢?那土地如何再生支持社區發展呢?一起來看看B型企業「蓋亞草藥」(Gaia Herbs)怎麼做到,讓土親人更親。


荷蘭塑料鯨(Plastic Whale) 的升級生態旅遊
在台灣,當「給愛麗絲」音樂響起時,丟的理所當然,而站在垃圾車上的服務人員帶著口罩面無表情的從事日復一日的工作,工作本身很是有尊嚴,但只是一份工作。
但鏡頭轉到荷蘭的阿姆斯特丹運河上,則出現另一個相似的畫面,船開了過來,遊客不是閒情逸致的在船上欣賞河岸上的風景,嗯...而是在「打撈」運河上的垃圾。

The Body Shop 與 Aesop的母公司 – 將成為全球第四大美妝集團大自然( Natura) 護膚,更護雨林和其中的人
相較於其他的美妝同業,來自巴西的跨國B型企業大自然( Natura )可算是特立獨行了,卻證明了一個關注在環境及社會都發揮積極影響力的企業,同時更能獲得相當可觀的利潤。自1969年創立以來,Natura 產品中約83%的成分來自植物並以其創造有用的產品而不破壞任何脆弱的生態系統。 Natura&Co.集團旗下包含出身英國的美體小舖(The Body Shop) 及澳洲Aesop 兩家公司。 2018年集團總營業額成長了36%,達34.5億美元。近日更宣布以換股方式收購美國老牌直銷化妝品牌雅芳(Avon)。這起價值37億美元的交易,將創造全球第四大美妝集團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