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機與公平的距離 荷蘭B型企業 Fairphone 透明的永續商業模式翻轉產業
airphone自2013年於荷蘭阿姆斯特丹成立以來,打著公平手機的旗號,以推動延長產品使用壽命、使用公平交易原料、提供優良的工作環境,與可重複使用與回收的電子廢物等訴求備受各界矚目。該公司的前身是在2010年,有一群為了不公義的衝突礦產(conflict minerals)被應用於電子產業發聲的青年,試圖讓全世界了解經常應用於電子產品的金屬,像是金、鉭、鎢、錫等超過30種金屬,很多來自於非洲武裝游擊隊,透過殘暴的方式牟取暴利。他們希望可以透過成立這家社會企業,以更公平與永續的方式生產電子產品、改變電子產業供應鏈,並期許有更多不同的電子公司加入他們的行列。時至今日,他們已經在歐洲賣出超過十萬支Fairphone手機,2018上半年也賣出一萬四千隻手機。同時,以回收銷售總量22%的手機為目標的Fairphone,在營運第一年已達成5%;致力於回收非洲舊手機的他們,也已累積約十噸重的成果。

半數員工是更生人 留任率達96% 更創造年平均營收118億新台幣的這家企業怎麼辦到的?
客戶是全球知名汽車大廠如Audi, BMW, Benz的美國B型企業晉升工程(Cascade Engineering) ,看起來雖像一般傳統的零件製造供應商,但他們營運可一點也不傳統;創辦人凱勒(Fred Keller)在康乃爾大學主修材料工程,1973年創立從六個人開始的公司,到現今交棒後已在美國和歐洲共有超過1,900名員工、創造近三年年平均營業額近3.76億美金(約118億新台幣)的中小企業。更令人吃驚的,有一半以上的員工都是更生人,晉升工程說他們只是「回歸的公民」(Returning Citizens),更有「福利到生涯」(Welfare to Career)計畫讓原本只能領社會福利的單親家庭到有完整的職業生涯並養大三個小孩,究竟他們怎麼做到的?

告訴我們,如何能進入你的公司? 雇主品牌從招聘開始
員工招募還是那幾招嗎?毫無想法地,把抄來的職位描述再複製上招募網站嗎?不見效果嗎?但為什麼有些公司只招幾個名額,就有上千封履歷送上門呢?或許從招募的策略開始,公司就要更勝一籌地來經營了!Future State 是一家專業的企管顧問,他們對於未來的員工有獨特想法,或許可以參考他們是怎麼想的,並找到最適切的策略切入並開始執行。

連續五年營收成長率達 10% 的嘉威會計師事務所及賣咖啡捐水井的成真咖啡 一起實踐「對世界最好」 共八家台灣B型企業獲大獎 拿亞洲第一
【2019年 9月5日 台北訊】 甫在紐約時報刊登全版廣告並呼籲美國「商業圓桌會議」(Business Roundtable) 的33間家喻戶曉的B型企業們,包含天然材質的運動鞋Allbirds, 戶外運動精品 Patagonia、全球第四大美妝集團 Natura&Co.、堅持原料萃取自植物的清潔品牌Seventh Generation 淨七代、冰淇淋 Ben & Jerry's 等公司的執行長,善意邀請有簽署聲明的200位圓桌會議CEO進一步了解B型企業這些年來怎麼做到實踐宣言並公開接受大眾檢視,與時俱進,每三年重新審理資格。

負責任的導遊 – 無畏旅遊 (Intrepid Travel) 幫助旅客花好錢 直接讓當地的環境及社區受惠
常說人生就像一場旅程,過程中有高有低,沿路的風土人情及學習歷練才是重點。自1988年創立以來,澳洲的B型企業「無畏旅遊」(Intrepid Travel) 不僅引導遊客騎自行車穿越印度的拉賈斯坦邦(Rajasthan),沿著印加古道(Inca Trail)徒步旅行,跋涉澳洲內陸(Outback);自身更經歷改變,找回創立初衷,並持續走在永續獲利的路上。

【B型企業活動精彩回顧】循環經濟與永續經營:誰說法律事務所是黑白的
7月31日仲夏晚間不到7點半,Impact Hub(社會影響力製造所)內的椅子已幾乎坐滿。這是CircuPlus循環經濟的系列性沙龍的第七場,邀請到的分享者是博仲法律事務所(Winkler Partners)的協調合夥人譚璧德(Peter Dernbach)律師。Peter是個以愛台灣出名、能說一口流利華文的美國籍律師,他穿著輕鬆、頭髮整齊,給人親切又蘊含著自信的第一印象。

給你好喝的精釀啤酒,讓你幫助一百萬人喝好水
炎熱的夏天,三兩好友聚集開個啤酒趴,或到精釀啤酒餐廳去小酌,天南地北的聊聊,無論是吐苦水或只是靜靜的喝著,滋味各有不同。但這卻有一家B型企業,啤酒品牌「好釀酒人(Brewgooder)」來自威士忌的家鄉蘇格蘭,他們可不只是想與消費者討論苦味、香氣,而是想說 - 「我們給你好喝的啤酒,你就可以幫助水資源貧乏的一百萬人得到潔淨的水」!

這啤酒有濃濃的人與環境味!
據《大西洋》月刊 (The Atlantic)的報導,直到2012年,全球啤酒產量都控制在幾家大廠,但在過去的十年中,發生了奇怪但非凡的事;啤酒廠的數量增加了六倍,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2018年美國有近7萬名啤酒廠的員工,這數字幾乎是10年前的三倍;平均啤酒售價上漲了近50%,消費者為更優質的產品付出代價。而2007年至2016年間,安海斯布希(Anheuser-Busch)、海尼根(Heineken)等主流市場啤酒商的總出貨量卻下降了14%。照理說技術升級應使現代工業更有效率,但啤酒廠卻需要「更多的人」來生產「更少」的啤酒,這有可能嗎?那麼新增的人力都去了何處呢?美國釀酒貿易商協會(Brewers Association)的首席經濟學家巴特沃森(Bart Watson)給了一個不錯的答案,他說:「我們已看到了精釀啤酒興起的三個主要因素,更豐富的風味,更棒的配方及強烈支持當地企業的消費者行動。」

蓋亞草藥(Gaia Herbs) 讓土親人更親
台灣農村缺工的景況不是一天兩天了,面對平均年齡62歲的農民,農村人口凋零,有沒有更好的辦法把人找回來呢?那土地如何再生支持社區發展呢?一起來看看B型企業「蓋亞草藥」(Gaia Herbs)怎麼做到,讓土親人更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