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CEO想領獎金?先做到減碳
37%的S&P 500企業高管薪酬與CSR績效掛鉤,找不到再生塑膠原料做包裝瓶會失去20%紅利,愈來愈多企業讓薪酬制度與永續發展目標結合,成為引領責任治理的新風潮。
不到200個員工的淨七代,如何啟動100個美國城市的淨宣言?
想拿獎金,得讓100個美國城市,承諾在2050年以前,100%使用再生、乾淨的能源。只有200個員工的小公司,怎麼達成這個目標?
得獎的是…2020 全球創新與影響力企業大揭密
美國著名商業雜誌《Fast Company》甫選出的「2020 全球創新企業」(The World’s Most Innovative Companies of 2020 ),在全球44個行業中透過創新和影響力進行評估並選出了434個具有創新的業務的企業及組織,名列其中的有全球B型企業的推動者 - B型實驗室(B Lab)及美妝新創Beautycounter, 再生能源綠山電力、時尚舊衣翻新暨物流平台Trove等創新企業都榮獲殊榮,激勵更多的企業及組織持續走在發揮影響力的路上。
台灣加入超過500家B型企業承諾2030年達到淨零排放 領先巴黎氣候協定20年 為全球最大的共同企業氣候行動
【2019年12月12日,台北訊】隨著聯合國第25次締約方大會(COP 25)於西班牙馬德里舉辦,全球有超過500家B型企業公開承諾到2030年實現淨零排放(Net Zero),加速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將溫度增幅控制在1.5度C內的行動,要比巴黎氣候協定(Paris Agreement)設定2050年目標更提前20年。
再生能源企業對環境負責就夠了? 不,要永續發展還得加上社會與財務面向
年營收超過7.1億美元(約216億元新台幣)的B型企業「綠山電力」(Green Mountain Power),是一家淨利達8,000萬美元(約24.4億新台幣)的民營發配電公司,服務逾26萬戶,供應美國佛蒙特州約75%(包含再生能源)的穩定電力
天然的尚好 – 再生能源賦予員工價值、造福社區,更實踐創新企業永續轉型
自2010年以來太陽能設備價格下降了75%,加上美國聯邦政府的激勵措施包括30%的稅收抵免和加速的折舊,太陽能產業已在市場上呈現爆炸式增長。據REN21研究機構公布全球的太陽光電發電占55% (達100GW,成長率25%),而台灣的再生能源政策也鼓勵一般民眾在自家的屋頂裝設太陽能板,並將所生產的電以再生能源電能躉購費率賣回台電獲電費補助。在此發展下,從事於再生能源產業除投身於對環境保護外,他們如何實踐三重基線(人、環境、獲利),全面走在永續營運的路上。
「有家」的可負擔住宅讓安居變簡單了
「以房接房、以地接地,以致不留餘地」是 2500 年前紀載在舊約聖經中以賽亞先知責備當時富人貪心的程度,也不遑多讓地今日反映在全球的貧富差距問題上,最直接動搖的是安居的基本人權被以追求經濟發展繁榮都市之名忽略了。當一棟棟的高樓興起時,卻也付出了相當高的社會成本。
老屋新生、利他房仲讓安居樂業變簡單了 (下)
當談到如何解決全球性問題時,大多數人都不會認為一家房地產公司能有什麼貢獻,但這家所推出的案子卻從一開始就把房地產當作是經濟發展與復興城市的好工具,幫助許多中小企業增長並社區發展。
首個轉型B型企業的媒體 衛報承諾2030零碳排
衛報集團10月16日宣布,邁向B型企業轉型之路,意味它將成為第一個得到B型企業國際認證的新聞機構。台灣活水社企創投創辦人陳一強指出,媒體的存在原就是為了共創社會價值,產生正向影響力,所有媒體都應該是B型企業:對環境好、對社會好、對員工好。
半數員工是更生人 留任率達96% 更創造年平均營收118億新台幣的這家企業怎麼辦到的?
客戶是全球知名汽車大廠如Audi, BMW, Benz的美國B型企業晉升工程(Cascade Engineering) ,看起來雖像一般傳統的零件製造供應商,但他們營運可一點也不傳統;創辦人凱勒(Fred Keller)在康乃爾大學主修材料工程,1973年創立從六個人開始的公司,到現今交棒後已在美國和歐洲共有超過1,900名員工、創造近三年年平均營業額近3.76億美金(約118億新台幣)的中小企業。更令人吃驚的,有一半以上的員工都是更生人,晉升工程說他們只是「回歸的公民」(Returning Citizens),更有「福利到生涯」(Welfare to Career)計畫讓原本只能領社會福利的單親家庭到有完整的職業生涯並養大三個小孩,究竟他們怎麼做到的?